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职校新闻

职高语文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笔记

来源:CEO 时间:2024-09-11 09:37:54 阅读:0

一、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笔记***6***10***

【#自考#导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笔记【6-10】》供您查阅。

1,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赞同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的“绝对之是”。不存在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真理也会发生变化。

2,“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答:陈独秀对白话文的态度是什么?——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一方面却又在“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上断言“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对陈独透的态度是怎么认识的?——胡适认为这种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归纳本段的论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归纳法。

3,“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已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答:作者认为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深信自已是不会错”。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容忍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思想上看是文化专制主义,认知论上看是不懂得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根本道理。

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4,“在宗教自由,在思想自由,在政冶自由,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答:作者为什么认为容忍的态度最难得?——因为“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所以说容忍的态度最难得。

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归纳法

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5,“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答:归纳这段话的三层意思。——a要养成容忍的度量。b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c“绝对之是”不存在。

这段话的中收旨意是什么?为什么?——只有打消“绝对之是”的理念,才能养成容忍的度量。

你认为克服“绝对之是”观念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从根本上认识“绝对之是”不存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第一,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第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本文有些自然段的开头是样的:"这就是炼字的好例","这番话不免噜嗦","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试问,这些话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而又紧密关联的作用.

4,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答:A从这里看,套板反应有何危害———根本不是创造,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演绎法

C这段文字的中心旨意是什么?———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5,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答:A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有何不同———科学文字注重直指,文学文字注重联想。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和类比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变你的看法。

答:这里实际涉及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人类所有的活动不外这两个方面,“穷则思变”,物质生活不满足时会催人发生变革、创新,去开创新的生活。“肠胃空虚”才能“精神充实”,我同意这种观点。

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变比喻时说的“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答:A“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这是一个明喻,本体与喻体看似不着边际,但经钱钟书一生发,“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就直奔主题,让人恍然大悟,新奇而巧妙。

B“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这是一个明喻,好菜与乐曲看似没有可比性,但作者抓住“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各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不可离的综合”这一共同特征,京戏使这一比喻显得合情合理,又妥贴得当。

C“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这是明喻。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统治者与民众,虽有不同,但又都相成相济,像厨房一个,把各种菜品搭配成美味佳肴。阐发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把深奥的道理演绎得浅显易懂

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答: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

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胡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力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性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与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直接相关,也是他任性挥洒的个性的体现。

4,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

答:A这里宣扬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理想———多元相济,和而不同。

B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

C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D这段议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旁征博引

5,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答:A这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是什么———名实背离,以虚名掩盖实质。

B作者认为吃饭与结婚有何相似之处———吃饭以需要掩饰享受,结婚以娶人掩饰谋财。

6,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彷佛一只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答:A这里倡导怎样的社会理念———多元,相成相济,和而不同的理念。

B倡导这一理念的针对性是什么———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

C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

D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答:因为这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并不复杂的总是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由于其他的人的付出和劳动,他常常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那么作者也就自然得出了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

2,作者即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答:这里的“客观世界”是指艺术和科学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永远探索不尽的,永远发展着的,所以作者说是“永远达不到的对象”。这里的“宗教感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献身科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那种执着、坚韧,犹如宗教徒的信仰一般。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这篇演讲词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特而态度谦虚、坦率自然而又真情涌动,这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深邃见识、朴素的生活作风、谦虚的态度、坦荡的胸襟、高尚的人格息息相关,是他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

4,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答:A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

B这段文字中的个人和群众分别指什么———个人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群众是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庸众。

5,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

答:A这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什么意思———人类完全掌握客观规律后所达到的绝对自由。

B“每一个人的行为”三句说明什么———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规律诸多因素的限制。

C爱国斯坦从叔本华的话中得到什么启发———对人对己都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D这段话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宇宙观念———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6,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便是模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惧──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

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答:A爱因斯坦所说的奥秘指的是什么———宇宙的、科学的、美的真正所在和根本原理。

B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指的是什么———对奥妙的敬畏之情和执著追求,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全神贯注和献身精神。

7,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

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答:A从这里看,作者的生活理想是什么———坚守和追求善美真。

B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生活不空虚———要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全神贯注于对客观世界奥秘的探求。

【第五篇: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答: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文章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避免愚蠢见解的方法。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刚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答:本文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常常援引具体事例,用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论述要坚持科学的认知方法时,就举出了亚里士多德误以为男人的牙齿比女人的多;自己以为刺猬爱吃油虫;古代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却并未见过它们等等。

答: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般文章中较用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面对面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4,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2加2等于5,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

答:A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争论中的发怒,是自己的见识理由不充分的体现。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

C这段话理的亲切感来自哪里?——一是用我与“你”对话的口吻展开二是运用“如果”“除非”为标志的委婉的句式

5,就我所知,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答:A概括这段话的大意。——克服自高自大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要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理念

B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人的认识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

C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人的认识会受到智能的限制?“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D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较法。

E写出其中一个虚拟语气的标志性词语。——“说不定”

二、怎样在语文课文上做笔记

4年级上册语文19课批注写法如下:

学习字词、积累词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培养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因此,就要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整理、抄写积累。

堂:táng(堂屋、礼堂、哄堂大笑)。

锅:guō(饭锅、锅台、锅盔)。

逃:táo(逃跑、逃避、逃离)。

罩:zhào(头罩、口罩、罩子)。

段:duàn(阶段、分段、段落)。

练:liàn(练习、练笔、操练)。

亏:kuī(多亏、幸亏、亏损)。

撤:chè(撤换、撤回、撤退)。

角:jué(主角、角色、角斗)。

殷:yīn(殷切、殷实、殷殷)。

撇:piě(撇嘴、撇开、两撇)。

霉:méi(发霉、倒霉、霉味)。

哄:hōng(哄传、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拙:zhuō(笨拙、拙劣、弄巧成拙)。

砸:zá(砸锅、砸碎、砸饭碗)。

露:lòu(露马脚)lù(露珠)。

角:jué(角色)jiǎo(号角)。

哄:hōng(哄笑)hòng(起哄)hǒng(哄孩子)。

唉:āi(唉声叹气)ài(唉!可惜)。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事合情合理。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角色: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长篇的课文,不适宜放声朗读,伤气费神,效果不佳。应该教孩子学会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回看,一口气读完课文。并在默读中学习圈画批注。

第一,教孩子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不是简单地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笔者以为需要让孩子做好两点批注:

示例:课文写了“我”小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演出机会,扮演一只大老虎,但却因为太紧张而演砸锅的一次难忘而有趣的经历。

引导孩子模仿概括填空,把握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思路。

第二、教孩子批注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示例:分派到最后,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

批注:这句话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师让“我”扮演老虎这个角色十分为难,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老师为了照顾“我”的自尊心,满足“我”的心愿。

给出示例之后,可以提示孩子们从修辞手法、从动作描写、从语言描写等方面学习批注。

接着让孩子们把自己体会较深的句子勾画出来,模仿示例进行批注,最后展示交流,分享明确。

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真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

我还以为扮老虎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用说话,不用露脸,没想到也这么难。

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

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唉声叹气地对我说:“你一出场就豁几个虎跳,那就强多了。”

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演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至今还不明白。

这一学习环节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以读教写,以写固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第一、课文围绕“扮演老虎”写了哪些内容?仿照这样的方法构思一篇作文。

扮演老虎:期待上台表演→排练扮演老虎→表演老虎砸锅→表演结束感想。

第二、作者在记叙过程中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的?注意在自己的作文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第三、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把期待上台表演、排练扮演老虎、表演老虎砸锅、表演结束感想这些内容勾连起来的?在自己的作文中注意运用。

三、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内容有再次翻开于老师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我深有感触——书中的每一辑,既有于老师的经验之谈,又有典型的事例叙述,让我如临课堂,聆听于老师的语文教学真谛,对照自己的教学,也有许多反思。

2、于老师从1962年投身语文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来,一生“痴迷”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他用心创设课堂艺术,想点子、找办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的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

3、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于老师说,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我深感非常赞同。

4、在于老师从事教育的四十多年里,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忘记曾经是个孩子。在他的课堂上看不见师生之间的代沟,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面对一群稚气顽皮的孩童,他总是和颜悦色。

5、言辞幽默、谈笑风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没有紧张感和恐惧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表达,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产生了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6、于老师善待学生,还体现在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用成绩的枷锁来捆绑学生的特长发展。对待淘气好玩的学生,他能蹲下来,对待学困生,他能“手把手””教,“抱着走一段”。他甚至崇尚“微笑教学”。

7、学生给他的名片就是“微笑”和“负责”,看于老师的视频课堂,他总是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循循善诱,也只有如于老师这般学识渊博、谈吐幽默,才能让学生敬佩喜欢,亲其师、信其道,实现学习成绩逐步提高。